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3601227
賀佛爾
梁永安
立緒
2018年11月30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3601227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新世紀叢書.文化


  • 社會科學 > 總論

















      要說本書是探討群眾之書,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人性之書。例如:「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



      本書於1951年出版即被譽為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書中充滿冷雋機智一針見血的譬喻,風格猶如十六世紀散文家蒙田。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在初版的短期內即行銷五十萬冊以上,被譯成十餘種語言,是當時許多大學政治系必讀之書。



      賀佛爾的一生也十分傳奇,他終身從事碼頭工人搬運工作,直至退休。七歲失明,十五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高級研究員。但他仍喜歡碼頭搬運工作,他的許多思惟,都是在那個環境中獲得啟發。



      賀佛爾對群眾運動的思考,大都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他與柏克萊那些大學生們的接觸,使他了解「今天願意創造歷史的只有那些年輕人」。1964年柏克萊校園學生爭取言論自由,學生喊出:「我們不要研究歷史,我們要創造歷史」。



      賀佛爾的創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再舉一例證之,他說: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一種意義下都是一場移民,追隨者會覺得他們正向一片應許之地邁進。那些在一個群眾運動初起時會急急投入的人,往往也是樂於得到移民機會的人。



      對於本書,賀佛爾如此說明:「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The True Believer」(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這些『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本書特色



      .群眾運動思想大師賀佛爾(Eric Hoffer)代表作,社會科學領域經典書籍。

      .賀佛爾經由自身參與街頭運動的經驗,及深入底層社會的生活中觀察,針對群眾運動心理學的獨到創見。

      .風行半個多世紀,對理解今日世界的處境仍貼切適用,無論打算加入或反對群眾運動,本書都是了解其特質與潛勢的絕佳參考讀物。

    ?


     





    序 狂熱份子的心靈╱賀佛爾  

    碼頭工人哲學家——賀佛爾其人及其書╱編輯部



    1群眾運動的吸引力

    對改變的渴望

    .宗教運動、革命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是熱情的發電廠

    .當希望和夢想在街頭洶湧澎湃的時候,膽怯的人最好閂起門扉

    .懷有大希望者的力量來自最荒謬的來源:一個口號,一句話或一枚徽章



    對替代品的渴望

    .群眾運動最有力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為個人希望的替代品

    .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

    .失業者寧願追隨販賣希望的人,而不願追隨施予救濟的人



    群眾運動間的可代換性

    .每一個積極吸收追隨者的群眾運動,都把敵對運動的成員視為其潛在信徒

    .鐵鎚、鐮刀和卍字,其性質與十字架相當

    .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種意義下都是一場移民



    2潛在的皈依者

    不受歡迎者在人類事務扮演的角色

    .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窮人

    .今日西方世界的工人視失業為一種墮落

    .悲憤會在悲憤幾乎得到補償的時候最為蝕骨

    .一個群眾運動想要贏得大量信徒,必須拆散所有既有團體的紐帶



    畸零人

    .暫時性的畸零人

    .永久性的畸零人



    極端自私的人

    .極端自私的人往往是無私精神最勇猛的捍衛者



    面對無窮機會的野心者

    .面對無窮的機會時,無可避免會看不起現在



    少數民族

    .在一個行將被同化的少數民族裡,最容易被群眾運動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沒成就這兩類人



    煩悶者

    .在蠢動不安中,人們對改變現狀者鼓掌叫好



    罪犯

    .愛國主義是歹徒的最後歸宿



    3團結行動與自我犧牲

    前言

    .無論團結或自我犧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輕為前提



    促進自我犧牲精神的方法

    .透過認同,個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種永恆之物的一部份

    .希望一喪失,人群就會分裂

    .適應良好的人都是差勁的先知

    .教義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信仰的



    團結催化劑

    .群眾運動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卻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恨意源於自卑

    .模仿是重要的團結催化劑

    .宣傳家只能使群眾信仰他們「已知」的事情



    4始與終

    言辭人

    .造就法國大革命的是虛榮心,自由只是藉口

    .優秀者信仰盡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狂熱者

    .如果狂熱者是魚,混亂就是水

    .沒有外敵可以摧毀時,同一陣營的狂熱者就會以彼此為敵



    務實的行動人

    .真正的行動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擁有它

    .一個群眾運動的活躍階段結束,就會變成是成功者的權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鴉片



    良性與惡性的群眾運動

    .所謂自由的傳統就是反抗的傳統

    .狂熱是一種靈魂的疾病

    ?





    序言



    賀佛爾(Eric Hoffer)



    狂熱份子的心靈




      本書探討的是群眾運動共有的一些特徵,不管那是宗教運動、社會運動,還是民族主義運動。我並不是要主張這些運動都一模一樣,而只是想指出,它們所共有的一些特徵讓它們長得像一家人。



      所有群眾運動都會激發起其追隨者赴死的決心和團結行動的意願;不管它們宣揚的主張或制定的綱領為何,所有群眾運動都會助長狂熱、激情、熱望、仇恨和不寬容;所有群眾運動都能夠從生活的某些部門釋放出強大的動能;它們全都要求信徒盲從和一心一意效忠。



      不管彼此的主張與目標有多麼南轅北轍,所有群眾運動都是從同一類人中間吸收最早的追隨者,而它們能吸引到的,也是同一類型的心靈。



      儘管在狂熱的基督徒、狂熱的穆斯林、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狂熱的共產主義者和狂熱的納粹份子之間有顯著不同,但鼓動他們的那股狂熱,卻可以視為同樣的東西。驅策他們去擴張和控制世界的那股力量也是相同的。在各種類型的獻身、信仰、權力追求、團結與自我犧牲中,存有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不管兩件神聖事業的內容和教義有多麼歧義,會讓它們發生效力的因素仍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讓巴斯卡(Pascal)這一類深諳基督宗教教義何以能發揮效力的人,一定也會明白共產主義、納粹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效力何在。儘管人們會為千差萬別的神聖事業赴死,他們說不定都是為同一件事情而死。



      本書探討的主要是群眾運動中的一個階段:積極階段(active phase)。這個階段的群眾運動是由「忠實信徒」(true believer)所控制,而所謂的「忠實信徒」,是指具有狂熱信仰,準備好隨時為一件神聖偉業犧牲的人。本書會嘗試追溯這類人的起源和勾勒他們的人格特質。為了幫助實現這目的,我們會採行一些假設。基於所有群眾運動的初期追隨者都以失意者(the frustrated)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願參加群眾運動的事實,我們提出兩個假定:一即使沒有外來的煽動遊說力量,失意感本身即足以產生「忠實信徒」所特有的大部份人格特徵;二煽動遊說技巧是否奏效,端視其能否誘發和強化失意者所特有的那些心理和行為傾向。



      為了測試這些假設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探究「失意者」的心理,看看他們受到的是什麼困擾和如何回應這些困擾;其次,我們必須探究「失意者」對困擾的反應方式和「忠實信徒」的行為相似的程度。最後,我們必須拿當代的群眾運動作為實例加以考察,看看它們所使用的煽動遊說手段,是否專事在其追隨者中間激發一種失意者的心理狀態,又是否可以從這種做法中牟利。



      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為謹慎起見,在這裡再補充一語大概不是多餘的。當我們說所有群眾運動長得像一家人的時候,我們是在分類學的意義下使用「家」(family)這個字。分類學上,番茄與龍葵屬於同一科(family),也就是茄科。儘管番茄營養豐富而龍葵有毒,但它們在形態學、解剖學和生理學上卻多有相似之處,以致即使非植物學家也可以感受得到它們像一家人。我說各種群眾運動有很多相似特徵,並非暗示它們都同樣有益或有害。本書既不作價值判斷,也不會表現愛惡。本書只嘗試去解釋,而這些解釋── 它們全都是理論──是以建議和論證的方式提出來的,哪怕我的口吻有時看似斬釘截鐵。沒有任何話比蒙田(Montaigne)所言更能道出我的心聲:「我要說的一切都是透過論述,而非透過說教。如果我的目的是說服別人,話就不會說得那麼滿。」

    ?




    其 他 著 作